如何看待新冠疫情后水务行业四大趋势?谈到疫情,大家会想到火神山、雷神山、方舱医院等应急处理措施,另外市政水相关的消毒措施。实际这些都会使处理成本增加,污水处理体统的负担提升:根据我们的测算,1月29日至2月18日武汉26座污水处理厂累计消毒用量1811万吨,按每吨次氯酸钠1000元价格测算,30日内对应吨水成本的提升约为0.024元左右。 但长期来看,疫情会推动水务行业提质。 趋势一:无接触经济、数字经济赋能,智慧水务将加速 数字经济是我们当前非常需要关注的,针对水务行业,要特别关注给排水管网系统的优化、管网新建/改扩建等设计方面的优化、供水管网运行调度优化、防汛排涝等应急系统的建立;消毒加氯过程的智能控制,也是这次疫情期间的重要作用;前期我们认为最重要的、也是直接带来经济效益的是给水管网的漏损控制。 资本市场近年热捧的一项技术NB-loT可以应用于智慧水务领域;NB-loT即基于蜂窝窄带物联网,是物联网的一个重要分支,适用于相对低速的场景,有覆盖广、连接多、速率低、成本低、功耗少、架构优等特点,2016年工信部正式冻结了这项标准作为研究完成的标志。我们在思考,为什么这项技术在2017年为何没有成为智慧水务的爆发点?我们追溯原因可以看到: 经济和环境的大背景:中国确实已经到了转型和变革期,我国提出经济高质量发展、中美贸易摩擦、华为事件、5G技术推广、新基建提出……大背景决定全社会需要做好经济转型的准备,而科技是重要抓手。例如日本在石油危机之后开始发展半导体产业,栗田工业也是在那个时候从之前大快上的市政水务去做半导体的供水、超纯水。企业家应该拥有对这种大背景的把握的敏锐思维。 应用场景的相关市场的爆发:以汉威电子为例,其在2017年就想做智慧水表,以及在供水领域降低漏损率,但其实际其在2017年做了较多的智慧燃气,因为彼时是“煤改气”政策推动市场爆发;而当时供水行业的行为主体是地方政府,国家没有硬性要求,智慧水务并没有推动起来;2019年,由于“水十条”和节水要求,宁波水务等智能水表市场爆发。 实施主体盈利:智慧化带来可靠的盈利以及相关商业逻辑的完善。 从数字经济看企业需要拥有什么能力?对于做传统污水处理的企业,活性污泥法已经历经百年,过去谈技术会想到膜技术,但这些技术是下一阶段的核心竞争力么?其实未必。在行业变革的背景下思考,核心能力会发生很大的变化,其实当前,中国已经走在数字经济比较前沿的领域了。比如栗田工业最初没有核心技术,就派团队去德国学习技术,提前2-3年把技术学会在自己的国内进行应用。 趋势二:城镇污水管网提质工作快速推进 本次疫情使卫生防疫问题进一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管网提质建设一方面又助于增加截污,减少无序排放,另一方面也可以最大程度的减少交叉感染,直排可以靠污水处理厂和管网解决。 如何解决我国的水环境治理问题?“提质增效”,即截污控源、标准提升、黑臭水体治理缺一不可。我国目前的水环境问题多集中在管网排水系统,“黑臭在水里,根源在岸上,关键是排口,核心是管网”已成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重要共识。 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性工程,也是生态理念的先行示范,单纯通过提标改造,已无法解决目前我国水环境中存在的诸如工业点源直排、农业和城市的面源污染、合流制管网的溢流污染、污染物排放不达标、黑臭水体等问题。 2019年住建部等三部委联合印发《城镇污水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19-2021年)》,提出提质增效三年目标,即“地级及以上城市建成区基本无生活污水直排口,基本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基本消除黑臭水体,城市生活污水集中收集效能显著提高”。 政府最想要的是一个企业或者几个企业,能把一条河或一个湖治理好,这需要匹配的能力是系统性的,充足的资金也必不可少,所以长江、黄河大保护需要有大企业去做。民营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已经没法进行大体量的投资,但可以从工程、技术、设备、药剂等和央企等投资主体进行合作。2020年到十四五期间的项目依然很多,民营企业的关键是要做好自身的定位。 趋势三:水资源安全保护措施将全面升级 供水安全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任何防疫工作的重点之一。 疫情期间,根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监测数据,2020年2月1日至19日,全国地表水(I~III类水质断面比例87.3%,与去年同期相比基本保持稳定)、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湖北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的质量均保持稳定,重点区域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出水余氯均有检出,定点医疗机构处理设施出水余氯浓度基本符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466-2005)限值,总体来看我国水生态安全并未受到疫情的影响,整体可控。 疫情过后,水生态安全仍将是我国的长期战略,对我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居民的身体健康等方面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我们认为国家仍将持续加大对水生态安全各方面(供水、污水、水环境)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资本开支力度,水生态一体化、系统化的保护与治理工作也将持续推进。 趋势四: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建设将提速 污泥产量和污水处理量高度相关,污水处理量的持续增长将进一步推动污泥处置需求的提升。一般来说,处理1万立方米的污水产生的污泥量在10吨左右(按80%含水率计)。 目前污泥无害化处置设施的建设规模较目标仍有一定差距。污泥减量化仍是目前的主流处理处置路线,资源化处置是未来发展方向。 根据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的Mark D. Sobse教授的研究结果,冠状病毒在水中和污泥中均可存活较长时间(尤其在低温条件下)。因此污水处理厂的处理工艺中对污泥的消毒处理也是防止病毒二次污染的重要工作。 武汉市在1月29日至2月18日对全市的26个污水处理厂增加消毒工艺,污泥消毒用量共计33.69吨,均表明了国家在疫情期间对污泥处置的重视。 疫情过后,我们认为国家将持续加大对污泥处理行业存在的产能不足、技术路线繁杂、资源利用瓶颈待解等问题的支持和解决力度,污泥处理行业的市场空间亦将随着我国污水处理行业持续发展壮大。 |